1938年4月18日,朱德总司令特地从八路军总部赶来,向他的遗体告别。刘伯承在追悼会上说:“是光荣的死、永垂不朽的死……终于成为一个很好的布尔什维克!”徐向前在回忆录《历史的回顾》中评价他:“在鄂豫皖参加红军的时期,作战勇敢、沉着,善于团结同志,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。”八路军129师更是对他高度评价:“攻如猛虎,守如泰山 ,百战百胜。”他就是叶成焕烈士。
叶成焕,1914年生于河南新县,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。15岁便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鄂豫皖红军转战南北,从指导员、营政委一路成长为红四方面军师长、师政委,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虎将,以善打硬仗著称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他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,率部挺进山西抗日前线,以坚决、勇猛、灵活的游击战,大量杀伤、消耗日军,先后参加了长生口、神头岭、响堂铺等战役,为“三战三捷”立下赫赫战功。
1938年4月,日军集结3万兵力分9路进犯晋东南。4月15日,叶成焕率772团作为左纵队追击东撤日军,于长乐村将敌截为数段,围困于河谷,激战至黄昏,并歼敌大部。第二天,辽县日军千余人驰援,刘伯承下令主力撤离。叶成焕一面指挥部队转移,一面登高观察敌情,试图捕捉战机,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。当战士们抬着他后撤时,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队伍,队伍呢?”18日凌晨,这位年仅24岁的骁将壮烈牺牲。
叶成焕烈士初葬于山西榆社县郝北村,新中国成立后,叶成焕烈士遗骨迁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,他的传奇一生被载入军史,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。2009年,叶成焕入选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2014年,被列入民政部“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”名录。
发布于:北京市